特約評論員/王玉星
在北京,位于中關村軟件園的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和清華大學合作,實現了百公里量子直接通信;在江蘇,生物醫藥、第三代半導體等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相繼落戶,29個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呈現體系化和特色化態勢;在安徽,大科學裝置建設進入快車道,目前建成、在建、預研11個大科學裝置……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空間布局持續優化,創新高地加速崛起,創新成果競相涌現,不斷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實踐充分證明,抓住了創新這個“牛鼻子”,就抓住了我國發展的主動權,也能夠更好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建成世界科技強國提供堅實支撐。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秉h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確立了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的“三步走”戰略目標,完成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舉措,推動我國科技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從復興號高鐵領跑世界、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到“嫦娥”登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再到“天和”遨游星河、“神十三”與“天和”核心艙成功對接……回首過去十年,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上升了22位,是世界各國中唯一持續快速上升的國家,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越走越寬廣,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我們更加信心十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笨萍紕撔率俏覈l展的新引擎,抓住了科技創新就抓住了牽動我國發展全局的牛鼻子。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空間布局持續優化,北京、上海、粵港澳三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從無到有,躋身全球科技創新集群前10位。同時,懷柔、張江、合肥、大灣區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提速,成為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引擎。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堅持“四個面向”,以更大氣力抓創新、謀創新,不斷向科學技術的廣度和深度進軍,我們擁抱的必將是一個更具活力的創新中國。
創新既是一場“沖刺跑”,也是終生事業,唯有奮勇爭先以勝之,堅韌不拔遂其志。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前方沒有路,要自己闖出一條新路來;沒有先例,要勇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一方面,要敢闖“無人區”、敢破“天花板”、勇當“探路者”,方能見人所未見、識人所未識,收獲別樣的風景,開辟嶄新的天地。另一方面,“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創新從來沒有捷徑可走,要保持“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銳氣、堅定“衣帶漸寬終不悔”的決心、鼓起“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勁頭,方能積小勝為大勝、積跬步至千里,不斷攀登新的高峰。
當前,我國已經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科技創新在黨和國家發展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抓住創新“牛鼻子”,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就一定能讓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動能更澎湃,以更加昂揚的狀態向著世界科技強國“沖刺跑”。
請輸入驗證碼